您的当前位置:

新闻动态 >媒体聚焦 > 

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:史海钩沉∣红军在普底

日期:2020-04-24

来源:

浏览次数:

字号【

视力保护色:

1936年,红军长征时,红二、六军团都经过毕节境内,红军每到一处都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,尤其是长期受压榨、生活在苦难深渊里的贫苦人民更是把希望都寄托在红军身上。

  19362月,一个大雾朦胧、阴雨连天的黎明,大山脚的土匪王荣臣率数百部下来到普底、革左一带(今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境内)行动,百姓惊慌失措,扶老携幼四处逃避。

  但土匪进入普底老街后却没有任何响动,村民都感到非常诧异。原来是土匪见红军队伍在普底驻扎,便不敢妄动,只得垂头丧气地逃回老巢。

  当时普底、革左人民十分感激红军的搭救之情,纷纷称颂红军是人民的大救星。

  为表达感激之情,当时普底陈家寨、革左等地的少数民族妇女们还帮助红军炊事员做饭做菜,让长途跋涉的红军战士们早点吃上饭。

  1936218日,红军队伍为阻击中央军(国民党中央军)郝梦龄的先遣部队,在当时的普底乡境内打响了著名的黄家坝阻击战。

  在战役打响的前三天,红军为打击从打鼓新场(今金沙)、三重堰一线来犯的敌人,红二军团四师从黔西出发,经煤洞场到普底去打鼓新场,迂回于敌人的侧后方进行打击。

  红四师在普底老街休整期间,其严明的群众纪律、尊重民族习俗的实际行动,也给普底各族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红军走后,坝子里家家摆谈,户户盛赞,都说红军好。

  黄家坝阻击战打响后,普底群众纷纷帮助红军,有报告敌探逃走情况的,有介绍黄家坝一带地形的,更有主动要求带路攻打敌军的。

  相反,百姓却不敢接近国民党军,导致国民党军对普底一带的地理环境一无所知,在黄家坝阻击战中处于被动。当时,红军已达腹地,国民党军却并未察觉、毫无防备。得到群众支持的红军在黄家坝阻击战中大获全胜。

  红军大胜后,便有计划地撤离了战场,由当地村民陈品三、樊树青、赵老二等带路去毕节与大部队会师。带路至公鸡山(今大方县六龙乡)红军给带路的人每人大洋四元,离别时大家都依依不舍。红军战士鼓励村民:“不久的将来,红军一定会再回来解救贫苦大众!”这句话深深印在了普底人民的脑海里。

  黄家坝一仗,把郝梦龄先遣队打成惊弓之鸟,红六师撤离黄家坝、革左梁子一带的第二天,国民党军派兵去侦察情况,当时住跑马坝的黄贵承父子把红军遗留下的帽子戴着在树枝上,让敌军的侦察兵认为红军还在山上,国民党军就慑服不敢妄动,只能隐藏在老街一带的梁子上,继续在那里构筑工事。

  直到战后的第四天,国民党侦察飞机来革左等地侦察后,发现红军早已离去,才开始向革左梁子街探索前进。此后,他们草木皆兵,一旦碰到山头、树林便盲目地开枪扫射,且每到一个山头就挖战壕、构筑防御工事,再也不敢贸然尾追红军。

  从此“红军会打仗、打得好、打得巧、打得怪”、“红军计策好,个个英勇善战、灵活机动,打得中央军昏头昏脑”的赞誉在普底一带的群众中广为流传,至今仍在乡间里弄被年纪稍长的人津津乐道。

  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普底人民的心中。(百里杜鹃纪检监察工委)

来源: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