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:史海钩沉∣戛木战斗
日期:2020-06-05
来源:
浏览次数:
字号【 小 中 大 】
视力保护色:
2020年6月4日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精彩推荐
图为戛木战斗烈士纪念碑
1950年初,国民党残余势力勾结一部分反动地主、土匪残党,趁新生政权刚刚建立,地方工作千头万绪,群众尚未完全发动起来之际,到处发动武装暴乱,企图打击和扼杀新生政权。
1950年2月下旬,中共大方县委派出80多名教师组成的征粮队配合解放军16军47师140团一营两个班赴五区(辖今百纳、普底、沙厂等乡)百纳开展征粮工作。
征粮队到百纳后,由朱俊伯、李道、赵锷、陈凯、陈祖彭等20多名教师与140团两个班,组成一支武装征粮队,区民运主任潘贞轩和区中队干事张如珍带领去边远的沙厂乡戛木(今百里杜鹃戛木管理区)一带征粮。
戛木街坐落在山峦怀抱中,全长不到200米,住着30来户人家。征粮队到达戛木后,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,很快就安顿下来。征粮队积极向群众宣传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》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》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》《贵州省人民政府一九四九年公粮征收办法》和剿匪政策,不到半个月就组织入仓公粮10万余斤。
此时,金沙县匪首、国民党反共自救军西南联军川黔边区总指挥吴相荣,与原国民党沙厂乡剿匪队长、乡民代表、地主李叔明及国民党19兵团排长黄正才,联络组织了一支300余人、200多条枪的土匪武装。同时,派遣国民党沙厂乡乡长金树轩、保长文寿山等5人混入征粮队,暗向黄正才、李叔明提供情报,以便伺机攻打戛木。
3月4日,黄正才、李叔明等纠集各股土匪头目开会,策划攻打戛木准备。
3月10日,征粮队按照上级批示,在戛木街召开100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,宣布逮捕严重破坏征粮工作的反动地主、国民党自卫队长毛尧阶。傍晚,潘贞轩接区里通知,要他到百纳开会,同时把毛尧阶押送到区。鉴于当时征粮工作正值高潮,潘贞轩同朱俊伯等商量,决定征粮队晚一天离开戛木。
3月11日早上,潘贞轩离开戛木,押走毛尧阶。下午4时左右,李叔明、黄正才等三股土匪共300多人倾巢出动偷袭戛木,分3路占领戛木东面街背后的土包包、南面的轿子山、西南的小水井包包,在两个制高点架起了机枪,封锁了进街的路口。李叔明等3名匪徒占据了街后土碉,向街上扔手榴弹,征粮队员随即一死一伤。敌情一出现,阎庆瑞立即率全班战士冲向土碉。土碉内,敌人居高临下,隐蔽射击;山头上,敌人的机枪疯狂的向街上扫射,因距离太近,地形不利,又恐伤及群众,部队欲用小炮轰碉而不能,处境十分不利。为掩护征粮队员们往北面街后的洞脚方向安全转移,阎庆瑞指挥战士们奋勇还击,吸引敌人火力,控制敌人进街。然后,边打边撤,准备突围后再向沙厂方向撤退。
部队冲出西街口,被敌人包围在敞口麻窝。阎庆瑞及郭旗王、吴兴启、苏海清、李才、朱炳荣、曾早生、彭清山等11名(佚名3人)战士,以土埂作掩体,坚守阵地,一次又一次地将敌人的疯狂进攻压下去。11名战士以寡敌众,与敌人鏖战半个多小时,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,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,全部壮烈牺牲。10万斤公粮及部队、征粮队的衣服、被子等尽被敌人劫去。
征粮队员除在敌人开始偷袭时一伤一亡外,其他队员在部队的掩护下转移后,有的隐蔽在山谷丛林里,有的隐蔽到群众家中,得到群众的热情关照,全部幸免于难,并先后返回县城汇报了土匪暴乱的情况。
3月13日,人民解放军140团派部队从县城出发,迅速赶赴沙厂追缴暴乱土匪,一边平息匪患,一边就地安埋了在戛木牺牲的11名烈士。
1987年3月11日,应沙厂区各族人民要求,由原大方县沙厂区和戛木乡在当年战斗遗址后面山坡的青松林前(今戛木管理区戛木村街上)共同建立戛木战斗烈士纪念碑。
2017年7月,百里杜鹃戛木管理区再次对戛木战斗烈士纪念碑进行提级打造。
11位烈士战死异乡的战斗历史,为人类解放抛头颅、洒热血的爱国举动,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赤胆忠心、无私无畏、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,谱写了一曲气震山河的壮歌。
每逢“五四”“清明”“七一”等重要节日,广大干部、职工、学生都会到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,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。(百里杜鹃纪检监察工委)
来源: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